沃野田畴织锦绣 | 曾都区农业农村工作走笔

建成高标准农田3.36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20万亩、香菇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出栏生猪55万余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42家、“三品一标”产品10个、“荆楚好粮油”品牌2个。2020年,曾都区农业农村工作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润田兴农喜事多

冬日的阳光,温暖而宝贵。丰收过后的田野,正在蓄积能量,酝酿下一季高产。

1月14日,沐浴在暖阳里的府河镇段家岗村集中连片的肥沃土地上,工人们提水和沙、修筑田坎。“农田经过修整后,方便机械化作业,也能及时灌溉排涝,省时省力,提质增收是肯定的。”看到土地经过高标准改造后,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种粮大户余功员对增收满怀期待。

曾都区是传统农业区,耕地面积69万余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玉米等作物。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新增粮食产能的基础,更是提升农田抗灾能力的关键。”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吴绵庆说。我区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增产增收的“田间大事”来抓,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工作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把好招投标关、质量关、验收关、资金关,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润田兴农喜事多。2017—2019年,全区共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65个,建设规模13.67万亩,共计投资25511.36万元。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平均每亩提高50公斤左右,每亩年节水量达36立方米,土地流转率提高到50%以上,为我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订单农业兴产业

“优质稻是我区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产量达到580万公斤。”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亮树欣喜地说。

俗话说:有了好种子,才能出好米。这些年,在曾都区的田间地头,优质稻的培育和筛选工作一直没有停步。春耕时节,在何店镇谌家岭村的一块水稻田里,100多个水稻品种秧苗被播种。“这里的水稻非常重要,因为是要拿来进行测评的,之后,我们要把最好的品种推荐给种粮大户。”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传红告诉笔者。参加测评的水稻很多,可能最终能被推荐的只有几种。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评选,水稻质量才能实现不断提高。

秧撒好,中期管理也很关键。在中稻生产的关键时期,区农业农村局先后开展技术培训6场次,共计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份。并组织专家组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困难。

有市场才会激发农民种植热情,“双订单”模式也为优质稻产业发展添砖加瓦。该模式把种子公司和粮食加工企业纳入产业链条,通过“订单种植+订单收购”助推优质稻产业发展。“种子企业提供优质稻种,加工企业加价收购,构建了供种企业+基地+农户+收购企业的农业生产封闭链,实现多赢。”陈亮树介绍。2020年瑞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新惠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自然米业公司、新华米业公司等签订7.3万亩的双订单协议。

“2021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提升种植质量,进一步狠抓细抓,推动这一特色产业跃上新台阶。”陈亮树说。

品牌强农正当时

清洗、漂烫、蒸煮、配料、浸渍、冷冻、油炸、冷却、调味、包装……经过一系列操作,一朵刚从大棚里采摘下来的鲜菇,就摇身变成了整齐摆放在货架上的休闲零食——香菇脆。

“这是公司新研发的产品,2020年,我们农产品加工出口同比增长40%。”何店镇原木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光介绍。“2021年,我们将新建生产线,增加香菇种植,扩大加工产品产量。”

“种得好”“加工好”才能“卖得好”。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区农业农村局注重培强龙头企业,支持原木童、香思里、大自然米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将农产品“吃干榨净”,研发各种各样产品,开拓广阔市场。同时,注重品牌培育,实现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0个、“荆楚好粮油”品牌2个,并通过高质量产品、高质量服务,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留住客户,稳住市场,实现增收富农。

2020年4月,曾都区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何店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1月至11月,全区12家食用菌外贸企业实现出口2.37亿美元,同比增长142.5%。

今年,曾都将继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拓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渠道,促进食用菌、茶叶等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力争新增“三品一标”产品6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培育农产品出口企业10家。

图文:静怡

编辑:晓枝

审核: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