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遮阴网搭建的香菇大棚矗立在山间,棚内一阵清凉,香菇菌棒整齐排列,棚顶上,凝结着的水珠不断地滴落在菌棒上。在钢构大棚旁边,几座木式大棚在太阳暴晒下,透出陈旧气息。
9月3日,走进万店镇高庙村7组,菇棚主人孟余刚正在翻看菌棒养菌情况。他停下手中的活说道:“那些木式大棚是我最早开始种植香菇时搭建的,占地面积大,洒水、采摘时工人们劳动强度也大。我到处学习经验后,投资十余万元新建现在这个钢构大棚,能摆放菇棒多,采摘时节省人力,上方利用滴水灌溉,节水又降温。”
今年30岁的孟余刚,家有9口人,2015年,因家里两老生病,本人缺少技术和资金发展,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在外务工,文化程度不高,一年挣不到多少钱。”孟余刚回想到,“村干部、帮扶人纷纷联系我,劝我回乡发展,创业前途更大。”
恰逢此时,孟余刚到随县殷店镇朱店村走访亲戚,看他们种植香菇,收益不错。“我就想,我们村林木资源丰富,有发展香菇种植的天然优势,为什么不试试。”孟余刚说。
说干就干,2017年,孟余刚试着种植一万袋袋料香菇,头一年毛收入七万元,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也有了致富的发展信心。2018年,孟余刚先后筹措十余万,并申请两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在老房子周围建起新式菇棚,扩大规模,发展袋料香菇两万余袋,由于技术有限,那一年收益并不理想,只收回本钱。
“香菇种植不能光靠运气,还是得有过硬的技术,才能真正丰产增收。”自此,孟余刚便苦心钻研香菇种植技术。
“区镇扶贫部门、人社部门每年会组织两次香菇种植技术培训,孟余刚都会积极参加。”该村会计杨波说道,“我们还帮助他联系本村有丰富经验的香菇种植大户王能福,手把手传授经验。”
能人带动、技术培训,再加上孟余刚自己吃苦耐劳的奔劲,孟余刚的香菇种植规模越做越大,2019年,共种植两万六千余袋,2020年,共种植三万余袋。
香菇种出来了,如何拓展销路,是摆在孟余刚面前的一道难题。
“起初是自己找销路。”他将刚采摘、成品好的鲜菇,运到白沙洲市场,找人收购,其余香菇烘成干菇再卖。他的香菇由于菇型好、花色好,深受收购商的喜爱,后来,收购商与他协议,上门收购。“现在香菇不愁销,每年能挣20余万。”孟余刚说。
自己富了不能忘记乡亲。孟余刚的基地每年能吸收周围十几户村民务工,同时还能带动村民种植香菇增收。“我在这儿帮忙给菇棒注水、采摘。每年能增加收入三千元。”三组贫困户金培如表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务工种田两不误。
连片钢管大棚在阳光下闪耀,新建厂房宽敞明亮。在高庙村二组,产业扶贫香菇基地静静等待工人入驻。
2019年,为满足村内香菇种植大户的发展需求,该村筹措资金110万元,新建包括香菇制棒生产车间、香菇烘干车间、种植大棚以及鲜菇储存冷库的基地,打造从种植、采摘、加工的鲜菇、干菇生产产业链。
“下一步,我想借用这个香菇基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领村民们一起奔小康!”孟余刚信心满满。
图文:静怡
编辑:静怡
审核: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