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示范行动 | 扶贫路上践初心

走进洛阳镇王家桥村,一条条水泥村道平坦整洁、交错延伸,一户户篱笆院落古朴自然、错落有致,一座座香菇大棚鳞次栉比、阵阵飘香……“我们村里变化这么大,多亏了何书记。”这是洛阳镇王家桥村村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村民口中的何书记,就是王家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新超。2018年1月,何新超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市人社局工作。2019年6月,机构改革后,刚到市医保局工作的何新超主动请缨,带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到条件艰苦的王家桥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年来,他用真情和汗水奏响了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最强音,用奉献和实干赢得村民的称赞和认可。

服务群众不离线

在王家桥村三组,工人正在冒着酷暑焊接钢管,两座香菇大棚已初见雏形。“下周应该就可以使用了,跟何书记唠唠嗑,收获真不小。”今年57岁的刘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妻子患病,家庭生活拮据。“看到村里发展红红火火的香菇产业,就也想回来种植香菇,一方面觉得种植香菇收益不错,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顾家人,但是建香菇大棚、购买菌棒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像我家里这种情况根本负担不起。”

何新超在了解情况后,迅速与村“两委会”干部商议,将建设香菇扶贫共创基地剩余材料租给刘家长,帮忙建设2个香菇大棚,同时以成本价为其提供2万支菌棒,帮忙发展香菇产业。

群众事,无小事。为了更深入了解民情,工作之余,何新超就主动同村民聊天、拉家常,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亲戚。“时间长了村民们有什么困难都会想到我,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给我说。”

用心、用情、用勤,何新超把一件件实事办到村民的心坎上。驻村以来,先后参与调节矛盾纠纷10余起,向上争取扶贫资金25余万元,完成了群众反映强烈的051乡道路基扩改,帮助三组、七组钻挖两口180余米的深井,彻底解决了村地势最高的两个自然湾的安全饮水问题。

战“役”一线当“先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7日接到战“疫”的紧急通知后,何新超当天返回村里,迅速化身为“三员一长”:信息员、宣传员、监督员和党员突击队长,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从逐户全面宣传,到入户排除外地返乡人员;从湾湾封闭管理,到每天必需生活物资保障供应;从逐户逐人体温检测,到整村全方位消毒,严格做到了六个“一个不能少”。

配送物资缺少车辆,何新超用私家车带领工作队往返于镇村,筹集购买米面油、日常生活必需品等物资。贫困户代建修在洛阳镇福利院务工,83岁的母亲独居在家,宁愿慢点、累点、自己做,也不向村里请求帮助,“你们帮我们申请低保,又给我儿子安排工作,现在又这么忙,我怎么好意思麻烦你们呢?”何新超在了解情况后,坚持每日上门服务,及时解决老人家生活上的困难,让代建修安心在福利院工作。

当听到疫情严重,防控物资紧缺,代建修第一时间拿出半年的残疾补助金800元捐献给了洛阳镇政府……“何书记作为一个外地人都能这么拼,我也想为疫情防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代建修坚定说道。

两个月的坚守和付出换来“无疫村”,当回到家时,三岁的儿子第一眼看见何新超时,没有跟以前一样扑过来叫“爸爸”,而是躲在妈妈的身后。“这一幕让我很心酸,但我觉得很值得”,回忆抗疫经历,何新超眼中噙着泪水。

产业带动致富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扶贫产业才是才是硬道理,何新超和村“两委会”结合王家桥村实际,探索出以香菇特色产业为主导,光伏发电、油茶种植和果树种植为辅的“一主三辅”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依托香菇种植优势,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累计筹资130余万元,建设集粉料、制袋、灭菌、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香菇扶贫共创基地,年生产香菇50万袋,预计收益300余万元,辐射带动贫困户30余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

贫困户任全远长期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患上了气喘病,妻子也患有疾病,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何新超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他种植香菇,并邀请香菇致富能人张从高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从最开始2000棒香菇发展到现在的2万棒,加上百余只土鸡、两头肥猪、几亩经济作物地,任全远今年收入已达到10万元以上,顺利踏上脱贫致富之路。

“王家桥村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家人’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何新超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香菇产业文章,加快推进油茶基地灌溉设施建设,以‘绿满乡村’项目为契机,打造美丽乡村‘绿色长廊’,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图文:梁稳

编辑:梁稳

审核:运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