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显赫的墓碑,没有高大的坟头。在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杜家冲村道旁的一块农田里,静卧着一座低矮的坟茔。这里埋葬着13名新四军烈士,这里记载了当年他们与敌人顽强战斗,浴血抗争的经历。
1941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举起屠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盘踞在随南洛阳店围山一带的国民党地方保安团也像恶狼一样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新四军,一心想除之而后快,阴谋伺机摧毁我抗日武装。
同年二月的一天,天空阴沉沉的,北风呼呼地刮着,山林一片萧瑟。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师长麾下的一支队伍冒着初春的严寒,从洛阳店桐木冲沿着崎岖不平的山冈徒步向胡家河进军,行至九口堰杜家冲,穿越一座山头时,遭到当地顽军的突然袭击,一场遭遇战就此打响。刹那间,震耳欲聋的枪声和喊杀声在往昔寂寥的山冲响起。子弹带着火光嗖嗖地到处乱飞,硝烟翻涌。面对气焰嚣张的敌人,新四军临危不惧,沉着应战,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发起猛烈反击。机枪、步枪、驳壳枪一起开火,子弹暴雨般地泼向敌群,战士们像饿虎扑食一样火速向敌军阵地冲去。敌人负隅顽抗,疯狂反击。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冲在最前方的那名勇士,他高大的身躯踉跄了几下,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前面的勇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继续向上冲。义愤填膺的新四军向敌人发起了更为勇猛的冲击,一路猛攻,一口气攻占了几个山头。经过一番血战,吓慌了手脚的敌军吃不住劲了,溃不成军,无心恋战,连滚带爬地向安陆方向溃逃。
在这场枪林弹雨的恶战中,13名正值青春芳华的新四军战士猝然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舍生取义,血染疆场,为国捐躯,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使命!
由于战事紧急,我军急需转移,为了争取时间,新四军来不及整理烈士的遗体,把埋葬英烈的后事委托给当地村民后,就迅捷撤离了战场。
硝烟尚未散尽,老百姓流着眼泪,冒着生命危险,寻来草席,将散落在壕沟里,大树下,山坡上的13名新四军遗体收敛起来,用木板抬到山脚的农田合葬,堆成一个大坟。此后,掩埋烈士的那块田,就被老百姓称之为新四军田。
烈士虽无名,丰碑却永恒。那场硝烟,来得那么浓烈,消逝得又那么突兀。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曾经鲜活而且充满激情和战斗力的生命来不及与战友道别,还没有与家人心语,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静静长眠在这片祥和的土地已整整80载,忠诚地守护着这片他们为之战斗的土地。因为年代久远,受战争环境的限制,保留下来的资料不健全,英烈们的姓名早已无法考证。他们叫什么名字?家乡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亲人?没有人知道。但他们从不曾被忘记,英雄事迹至今被村民们如数家珍,一直在随南九口堰那方圆地块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虽然我不知他们是谁,但却知道他们是为了谁。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几十年来,坟茔上的草青了又枯,枯了又青。岁月更替,村民们对烈士的深情初心不改,始终将牺牲的新四军战士当成亲人一样供奉祭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当好先烈英灵的守护神。平时,村民路过新四军坟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默默地向英烈们行注目礼;在这片农田耕作的农民,都会小心翼翼地将犁头避开新四军坟,没有一个人从坟地周围取土,生怕打扰了英灵;每逢清明节,都有村民前来清除坟头杂草,打扫地面落叶,以一束束鲜花,一叠叠纸钱,寄托绵绵哀思。在他们看来,坟茔中的逝者就是他们未曾谋面的亲人,这儿就是英烈们永久的家。
为了告慰英灵、缅怀先烈。2018年,曾都区人民政府对无名新四军墓进行了修缮,为烈士墓定制了墓碑,墓前台阶铺上了水泥,将他们的事迹刻在墓碑上,供后人瞻仰,让牺牲的无名烈士最终有了归宿。
九口堰是革命老区,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创了鄂中第一块抗日根据地,领导和指挥了人民的抗日斗争。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这块红色热土上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消弭了战火炮声,换来了人民的安宁幸福。
又是一年清明时,再次向这十三名无名英雄致敬!(邹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