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 采摘养菌育菇忙

“夏书记,你看,这点下的菌种基本上都成活了,等到白色菌丝爬满菌棒,再休养一段时间,我这近十万棒香菇,收获的时候又有得忙了。”2月22日,在万店镇高庙村二组宝成家庭农场,农场主孟余刚抱起一棒已引种完成的香菇棒,向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夏洪三展示“春茬”香菇种养殖情况。

跟随着孟余刚的脚步,映入眼帘的是,白色的塑料膜被一根根拱形的钢架支撑,塑料膜上被一层黑色的遮阳网所覆盖而成的菇棚。棚内银白的钢架上密密麻麻的水平横向排列着褐色的菇棒,与菇棒相连接的是雪白色伞柄,伞柄上一朵朵褐色的伞顶向上舒展,不断张开继而被撑破,褐色白色的花纹相互交错却不觉杂乱。

“花菇,因顶面有花纹而得名。它的花纹是由于菇面冻伤后,经阳光照射又弥合而形成的。天气越冷,花菇的质量也越好,产量也越高。”孟余刚说,现在正在采摘第三茬香菇,今年可以收获四茬。照着今年的行情,一棒菇的净收益可以达到6元。

“90”后的孟余刚,家中有9口人,因家中老人生病,本人缺少技术和资金发展,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与菇结缘,还是2017年,孟余刚到随县殷店镇走访亲戚,听亲戚介绍说种香菇的收益不错。当年,孟余刚就试着种了一万棒,毛收入七万元。也是在这一年,孟余刚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也树立起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最开始孟余刚采用的是木式大棚,大棚结构稳定性和密封性都比较差,增产增收有较大局限性。2019年,村里建起产业扶贫香菇基地,配套建设香菇制棒生产车间、香菇烘干车间、种植大棚以及鲜菇储存冷库。”夏洪三说,孟余刚租下了基地办起了家庭农场,吸收周围十几户村民务工,最忙的时候一天有32名村民同时在家庭农场务工。

“农忙的时候我就打理家里的13亩农田,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在这儿务工,一个小时10块钱,乡里乡亲的,活儿干起来心里踏实。”高庙村二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家友,手上不停活儿,麻利的给棚内菇棒进行翻袋降温。

“过年这段时间,我跟爱人吃住都在这,烘干香菇的时候往往是彻夜坚守,生怕一个不注意把香菇捂坏了。”孟余刚说,他现在最期待的就是香菇菌丝爬满菇棒的那一天,那是辛劳的成果,丰收的兆头,小康的见证。

图文:银川

编辑:银川

审核: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