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出生在农村,在父母劳作的身影里,我看到了农人的辛劳与不易。他们将自己的希望连着汗水一起种进脚下的那片土地里,踮着脚尖渴望丰收,也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勤劳致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期待。
精准扶贫的惠民之风,就像一场及时雨,下在了土地上、也下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心田里,让靠天吃饭的农人多了一份依靠,多了一份保障,更多了一份信心。
2018年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扶贫队伍,包保万店镇黄家畈村3户贫困家庭。作为帮扶责任人,我很激动,这是我反哺农人的机会,但与此同时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我暗暗告诉自己,我必须扛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用力、用心去帮助他们。
作为扶贫队伍的一员,我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了解民情、宣讲政策、答疑解惑、解决困难,用真诚关怀换取他们的真心,用耐心解答换取他们的满意,用悉心帮助换取他们脱贫的幸福生活。
成为扶贫工作队成员的第一时间,我赶往他们家中,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注意与他们沟通交流,向他们宣讲扶贫政策,尽可能地让他们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政策与帮助。
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单位的扶贫资金为他们购置必要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在节假日的时候去看看他们,给他们打个电话或是发一条微信信息,给予他们最最真诚的问候与关怀。另一方面,我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注意帮助他们纾解他们内心的困惑与难题。
很快,我们都熟悉了,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像我父辈一样的朴实而勤劳的农人。在他们那里,我也成了他们的贴心人。
“王阿姨,你这又是在哪里干活呢,都快十二点了还不回来?”每次去王芳(化名)家,总是铁将军把门。
“姑娘,你来了!我在合作社帮着摘菜哩,你等一哈,我就回来!”王芳在电话那头说。王芳儿子在武汉打工,自己一个人在家,却因为要给儿子找媳妇的愿望拼命苦干。每次去,她不是在合作社帮着干活,就是在村里干保洁,从不见她歇息过。我总是要不断提醒她,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我晓得,姑娘,我还等着抱孙孙了。”王芳一阵爽朗的笑声。
王军(化名)在工地工作时从高处摔了下来,伤了腿,加之女儿上学,2013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后来,女儿毕业上班了,他的腿伤也好了。妻子女儿都找到了工作。他仍然以自己是贫困户为借口,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稍不顺意就心有郁结。“前几年村干部说可以申请小额贷款,我就想申请几万块钱,买几头小猪,发家致富。可是,他们又说没有了。”贫困户王军一阵嗔怪。
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我迅速与村干部联系,了解王军所说的这个小额贷款政策。“之前我们是宣传过这个政策,也是希望村民们能够享受到,但是后来说我们不属于特困村,不能享受这个政策。我们多次通过村民大会等形式跟大家都解释过了。”村干部王艳玲解释道。
于是,我多次到王军家跟他解释,之前他都不听,说是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忽悠人。后来我把相关文件找给他看,并多次通过上门、打电话、发微信等方式与他沟通。一方面帮他分析这几年,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所享受的产业奖补等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指出当前他一家四口都成了劳动力,具备脱贫条件,他自己也可以趁着年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我脱贫致富。一次,两次,三次……不记得吃了多少次闭门羹,也不记得他有多少次不接我的电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他改变了以前的老旧观点,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猪场帮忙养猪,主动要求脱贫摘帽,于2018年顺利脱贫。
“扶贫先扶志”,的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他们树立脱贫光荣、劳动致富的思想,从而坚定他们脱贫的信心与决心,才能让他们通过努力劳动致富,奋力摆脱贫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张兵(化名)家,因为张兵长年瘫痪在床,儿子在外打工,只能靠着妻子一边照顾他、一边在村里的合作社工作来支撑家庭。“我们很满足,这要放到以前,我不但养不了家,还要人照顾,这日子怎么过,我想都不敢想,现在的政策好啊,感谢党中央啊!”张兵心存感激。“尽快帮助张兵办理残疾证、低保证,让他能够享受到生活补助、护理补助和低保金,才能帮助他们家逐步脱贫。”从包保他们家起,我就这样想,也这样做的。
现如今,他们都脱贫了,过上幸福生活,眼看我的扶贫故事快要完美收官了,我从内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王军一家四口齐劳动,共赴小康新生活;张兵家生活也有了保障;王芳家,儿子找了媳妇,有了孙子,勤劳的王芳干起活来更加卖力:“感谢党和政府,我们很满足,现在生活越过越好了!”。
(作者:李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