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6月4日《湖北日报》APP
划行道、分肥、挪秧、插秧……6月3日,随州市曾都经济开发区新春村十组农田里一派繁忙。袁隆平院士团队开展的亩产1200公斤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试验项目,正在进行第二个关键步骤:移栽秧苗。
一片大田中,袁隆平院士团队特聘研究员闻蔚宏指导农民先将微生物肥料按比例兑水,分装在每个秧盆中,然后将秧苗轻轻从地里挪出放入盆中,再挑到大田里由人工插秧。闻蔚宏介绍,挪秧可以减少秧苗返青期,而且根部沾了少许水肥,这样有利于秧苗更快生长。
另一片秧田中,一位农民正熟练地用划行器在田中划出行道,整块水田被划成许多个长方形格子,秧苗按照行道一一插上即可。“行道设计宽35.5厘米、株距10厘米,每亩可以栽插18805蔸秧苗。行道方向东偏南8度左右,能够保证8月下旬到9月份期间,阳光直射到稻田行道中,确保底部的稻叶片有充分光照,有效保障产量。”闻蔚宏告诉记者。
据介绍,去年底,该项目在村里流转100亩农田,在区科经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利和湖泊局等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土壤改良等前期准备,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经用机械插秧55亩,剩余45亩是实现目标亩产的核心片区,为确保移栽质量,采取人工移栽,每天三四十人一起下田劳作,将在4天内移栽完毕。
闻蔚宏介绍,秧苗移栽后的20天内,是秧苗生长最宝贵的时期。移栽后第二天,会有专人巡视大田,发现缺蔸要及时补苗,秧苗倒下了要扶正。移栽5天左右,开始施分蘖肥,促使秧苗早生快发,长出足够的有效穗。
资料显示,曾都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9度,年平降水量977毫米,年平日照数1960. 4小时,尤其9月中下旬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超级稻结实期的干物质积累,能为高产目标突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闻蔚宏表示,将继续努力做好精细化田间管理,将各项技术结合实际运用于到项目中,努力实现1200公斤亩产目标,为国家粮食增产增收做贡献。
来源:湖北日报记者 赵良英 通讯员张立 晓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