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缘何布点随州? ——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公司探访

5月9日,袁隆平院士亲笔签批,同意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点随州,与曾都区中植同惠生物工程(湖北)有限公司共建随州分中心,深入开展杂交水稻高产研发。

袁隆平团队缘何对随州情有独钟?带着这一疑问,笔者深入中植同惠一探究竟。

因“肥”结缘

中植同惠与袁隆平团队的合作从十年前就开始了。

2011年,袁隆平团队指导的超级稻试验田实现亩产926.6公斤,在当年创下我国大面积水稻种植亩产最高纪录。其中,中植同惠提供的专用肥料功不可没。当时,袁隆平院士称赞,“该公司生产的超级稻专用肥,效果很好,对水稻亩产突破900公斤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此之后,中植同惠便成为袁隆平院士在超级杂交水稻攻关试验上的固定合作伙伴,为超级杂交水稻种植提供土壤改良方面的服务与技术支持。

今年4月下旬,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在曾都经济开发区新春村启动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试验项目,袁隆平院士指派特聘研究员闻蔚宏主导这一试验研究。而这一次的目标是亩产1200公斤。如果目标达成,将再次刷新世界杂交稻亩产新纪录。

土壤改良的奥妙

支撑研究团队向新目标发起冲击的有力武器,是中植同惠在土壤改良技术方面的独到优势。

土壤博物馆

据公司技术专家秦万贵介绍,水稻种植实现高产,必须良田、良种、良法、良态“四良”齐备。其中,土壤是基础、种子是核心、方法是关键、生态是潜力,四者缺一不可。中植同惠的土壤改良技术,正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高产攻关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中植同惠公司的土壤博物馆内,珍藏着采集自全国各地的1874份土壤样本,还有基于样本所作的近三十年土壤分析数据,能够为土壤修复和改良提供独有的信息支撑。

该公司技术人员从土种中分离回接出443种微生物菌株。利用这些微生物,可将污泥、秸杆、餐厨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公司自主研发的生物发酵自动化设备,拥有6项实用新型专利,年发酵菌液量达到10万吨。

“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可以保证土壤长期肥沃不板结,是超级稻种植的好帮手。”秦万贵说。

“当代神农”归故里

试验田的选址也极其关键。要激发超级稻高产潜力,取得科研突破,自然环境达标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分中心的先决条件。

前期为了促成双方合作,曾都区科经局广泛收集随州的气象、降水、土壤等资料,协助中植同惠编制了详实的可行性报告,最终打动袁隆平团队定点曾都。

“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自然降雨充沛,水稻种植历史悠久,适合杂交水稻育种和种植。”在写给随州市政府的信函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随州优越的气候条件给予肯定。

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植五谷是始祖神农的八大功绩之一。曾都区科技和经信局程舢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说,“袁隆平被誉为‘当代神农’,这次把袁隆平团队请来随州设立国家级研究中心分中心,开展高产水稻试验及育种,也算是实至名归。”

据介绍,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随州分中心预计前期投资3亿元,建成后每年可至少研获发明专利2项,实现成果转化3项,目前已启动项目选址及建设方案编制。

图文:王江威

编辑:晓枝

审核:运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