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2020年04月02日《湖北日报》APP
人勤春来早,田野备耕忙。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随着复工复产有序进行,随州市曾都区各扶贫产业基地抢抓农时忙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万店镇:蔬菜大棚生产忙
宽敞明亮的新型大棚整齐排列。鲜嫩诱人的黄瓜茄子挂满枝头,一颗颗饱满的大白菜生机勃勃……4月1日,记者在曾都区万店镇小河沟村蔬菜基地看到,各类蔬菜长势喜人,菜农们戴着口罩,忙着采摘、田间管理、装箱打包……
小河沟村是万店集镇南大门,发展蔬菜产业有30多年的历史。去年,万店镇整合资源投资5000余万元,在该村建设2000亩第八代现代化蔬菜大棚,作为全镇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的扶贫产业基地。
第八代大棚垒的土墙厚,增加保温棉,保温保湿效果好,黄瓜、茄子和大白菜长势旺盛。村委会组织身体健康的村民,每天接受体温检测后上岗,一人一棚采摘,确保生产、防疫两不误。
小河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和平介绍,目前,基地蔬菜每天可采摘近2000公斤,通过“绿色通道”运往随州、襄阳、武汉等地市场销售,已累计售出约5万公斤。
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聂绍华说,每月有大约2000元收入,家里如果有急事还能及时照顾。
两个温室育苗大棚内,一排排嫩绿的时令蔬菜幼苗生机盎然。“我们将抓住春暖时节,抢播速生蔬菜,抢栽大棚蔬菜和瓜类蔬菜,加快上市节奏,同时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张和平说。
何店镇:扶贫项目全复工
3月31日,曾都区何店镇桂华村扶贫共创基地的蔬菜大棚里,贫困户叶中菊忙着给黄瓜秧苗进行人工授粉。她说,务工每天能挣80多元,加上年底分红,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的收入。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2018年初,桂华村通过招商引资,引导企业兴乡,与金桂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整合扶贫资金,采用“集体+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每个大棚交由一户贫困户经营,大棚蔬菜播种、除草、采摘全部由贫困户参与,按工作量支付劳务费用,蔬菜售出后,贫困户还可享受利润分红。
“我们去年年底在山东寿光订购的4万株黄瓜苗,今年2月12日才运回基地,受疫情影响,又停了一个多星期。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我们着手复工复产。为了做好防疫,我们要求村民劳作时一律戴好口罩,一个大棚内不超过2个人。”桂华村党支部书记龚焕新告诉记者。
在该村的另一个扶贫产业八月瓜基地,记者看到,经过技术人员和管护人员的栽培、除草,瓜藤上已开出了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就能挂果了。
为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何店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抢抓农时推动扶贫产业复工复产。镇党委书记彭劲松介绍,该镇共有8个扶贫项目基地,吸纳务工人员300余人,其中贫困务工人员120多人。目前,8个扶贫项目已全部有序复工复产。
洛阳镇:生产防疫两不误
3月28日,在曾都区洛阳镇邱畈村的香菇制棒车间,曾都区纪委监委驻村第一书记邓大勇一边打扫车间卫生,一边叮嘱务工村民做好防护。
大棚香菇种植是邱畈村的扶贫拳头产业。2017年以前,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4户、贫困人口491人。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靠种香菇脱贫出列。2019年,邱畈村香菇种植标准棚达100余个,种植规模约50万棒。
今年原计划正月内完成的春栽菇制棒,因疫情耽误到3月中旬才开工。“春栽菇制棒最晚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虽然时间紧,但疫情防控也不能放松。”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介绍。
除了制棒,香菇采摘也在抓紧时间进行。邓大勇介绍,一个标准香菇大棚宽7.5米、长35米,一般放置袋料香菇棒约5000个。以往为了抢时间,种植户多会雇请几人同时入棚采摘。今年因疫情实行“单人单棚”,村民也都积极配合。“我们听村里的。”在香菇棚采摘的村民朱望安说。朱望安家去年种植袋料香菇2万棒,收入达10万元,今年继续种植2万棒。
为解决香菇销路问题,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协调两名香菇种植村民作为联系人,负责帮所有脱贫种植户联系销售、搬运等,避免种植户在销售环节扎堆。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赵良英 通讯员 熊晓枝 黄赛 陈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