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曾都区南郊街道擂鼓墩社区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强内力”、夯实基础“强定力”、聚焦共治“强合力”,通过“三向发力”,奏响了基层治理的“和谐音”。
党建引领“强动力” 打造社区治理“红色引擎”
建强“主心骨”。在小区治理工作中,擂鼓墩社区党委实行“支部包小区、党员包居民”两级包保分工,每个支部负责3个小区,每个党员包保3户居民。针对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居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32名党员逐户走访、听取意见,带头讲政策、解难题、聚人心,把问题说开,把思想谈通,赢得群众支持和理解,居民开始主动支持、配合、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激活“红色细胞”。发动党支部、网格员、党员代表组建了一支30人的党员先锋队,下沉到各个小区,全面摸排登记住户信息,为科学制定改造方案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同时,整合到社区报到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力量,先后开展文明讲堂、环境卫生整治、保健知识讲座、关爱儿童服务等活动22期。共有3家单位党组织、81名党员参与到美好家园小区治理中来,征集67条居民意见,协助解决33个问题。
串联“红色纽带”。以党建引领串联起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三驾马车”,共同解决老旧小区的各项问题。社区党委按照“楼栋推举、组织推荐、居民推选”程序,从一批群众口碑好、办事能力强、示范带动有力的党员、干部中推选出15名委员组成业委会,成功实现了社区居委成员与小区业委会委员、党支部委员交叉任职、三向进入。目前,社区正积极协同业主委员会、小区党支部引进物业公司,对接居民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需求,共同建设和谐文明的美好家园小区。
夯实基础“强定力” 筑牢小区治理“稳固底盘”
社区以“连片、共建、并管”模式,对各个小区、楼栋进行科学规划,把“小、散、独”院落连成一片,让“小院”变“大院”。以“违建一律拆除、管线一律入地、物业一律入驻”的原则进行连片提升改造,形成“各美其美”的布局。
优化小区空间,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坚持“一小区一策、一院落一景”,提升小区风貌。拆除私搭乱建,整合闲置用地,拓宽、亮化行车道,彩绘人行通道,美化街边绿化带,打造小区慢行绿廊;对小区污水管网、停车场、休闲设施等进行提升改造,增设充电桩、无障碍通道、文化广场等便民设施,配套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大食堂、青少年文化中心、物流快递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开发“智慧系统”,让小区“面子”“里子”得到双提升。推广应用“党建引领美好家园”社区数字治理智慧平台,通过视频监控、电子门禁、人像识别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实行24小时监测,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大大提升了业主的居住安全指数,提升社区居民安全感。应用数字身份识别、智能互联等技术,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电子档案,实时更新住房、住户信息,增强服务精准性、便捷性和高效性。
聚焦自治“强内力”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社区科学布网画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管理”。按照“网不漏格、格不漏户、户不漏人”的总体原则,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从社区“两委”及“监委”班子成员、退休党员干部、居民代表等群体中选配了22名中心户长、45名楼栋长,全覆盖、立体式织密小区网格。每一个小区、每一栋楼均悬挂公示牌,让居民轻松找到专属的“小巷管家”。管家们主动上门问、开门听、日常访,深入开展政策宣传、疫情防控、矛盾化解、应急救援,及时解决群众诉求。
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引导居民自治、德治。在业委会委员、党员、楼栋长的示范引领下,小区居民开始热心小区公共事务,自愿当起楼栋燃气管道检修的“义务安全员”,主动担任起小区环境整治的“巡视员”,自觉捡拾垃圾、劝导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日常服务工作已下沉至小区、延伸至楼栋、传递到家门口,小区治理由以前的几个人管千百家事,变成了千百个人管自己的事,居民自治、德治的良治局面已逐渐形成。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