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 十年“加速跑” 奋进“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

是我区交通事业发展

最为浓墨重彩

令人瞩目的十年

编钟大道

十年交通巨变,勾勒曾都多彩交通画卷,折射的不仅是发展的轨迹,也映射出时代的变迁。

过去十年间,我区交通运输发展紧扣“旅游路、产业路、致富路”的建设目标,科学谋划并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交通基础建设投资10.87余亿元,全面建成洛阳银杏谷旅游公路、S327省道长张线胡家河分水岭段、X010洛府线洛阳段、星光至夹子沟县乡公路、X024现光山景区段等各级道路244.429公里,打造了王张线、前厉线、何花公路等一批美丽乡村路,交通运输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为全区经济发展铺就了一条快车道。

10年来

G346国道曾都段万店镇槐东村改建工程,途经万店镇区、塔儿湾,止于星光一路与新316国道交叉口,路线全长16.827公里,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5.5米,主要建设内容为路基路面及桥涵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8亿元。“该项目是我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路网布局,满足市民便捷出行,大大缩短曾都主城区到万店镇的通行时间,目前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区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说。

改造前

改造后

民生改善,交通开路。作为曾经的省级深度贫困村万店镇新中村,虽然距离镇区只有13公里,但因为道路狭窄破损,往返一半天的时间都不够,而且遇上雨雪天气根本出不了门,落后的交通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步伐,2015年底,这个总共人口2003人的村子,建档贫困人口竟多达402人,比例高达20%。

“以前出门一身灰,遇到下雨半只脚都踩在泥坑里,现在不仅路修得宽敞平坦,两边还种满了鲜花,好走又好看。”村民龚在英说。路修好了,新中村村民的养殖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投资132万元建成占地1700m2的标准化养牛场经济效益节节攀升,光伏发电项目带动61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天丁和艾叶基地让30多户农民年均增收2000元,全村香菇种植达28户年收入78万元。温馨的农家小院里,伺弄牛、猪、鸡等家畜家禽的身影已成为每个小院的一道风景,该村也于2019年底整体出列,摘下了深度贫困的帽子。

10年来

改造前

三河口桥位于何店镇王店村委会附近,上游是白果河中型水库。以前每到雨季河水直接漫过桥面,桥梁形同虚设,过河都需要绕行。得知老桥重建的消息后,村里的老人小孩都高兴坏了。在王店村东头种植茄子、黄瓜等农作物的侯老板更是喜不自胜地说:“这下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菜运不出去了!”

改造后

过去,受交通运输制约,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每次只能用农用车运送,周期长且费用高,遇上汛期桥面“失踪”,蔬菜水果不能及时运送出去,价格自然也跟着跌落。为彻底解决漫水桥的季节性通行受限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区交通运输局对新建桥梁进行加宽并在老桥基础上抬高1.8米,新桥建成后,遇大雨就淹、村民们淌水过桥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像石头一样压在村民心口的顾虑总算卸下了。

当然,有此类问题的乡村公路桥梁曾经远远不止三河口这一座,李家湾桥,落天坡桥,这些桥梁都在全区“三年消危”计划名单里,并且都陆续得到了新建或改造。截止目前,全区“三年消危”第一批建设计划33座,现已完工24座,在建9座,力争年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第二批新增计划10座,具备条件的也已经开始建设。完工后,全区交通运输硬实力将进一步提升。

“家门口就能坐上车,而且还有这么漂亮的候车亭,现在的生活太舒心了”何店镇王店村村民陈仕云说。

10年来

十年前,由于交通基础薄弱,群众出行困难重重。围绕不断提升交通品质,有效促进区域农村公路由微循环向全循环转换,为乡村振兴、旅游发展提供支撑的目标,区交通运输局科学规划农村客运站点布局,坚持以城带乡、客货并举的原则,优化运行线路,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做到路修到哪里,车就通行到哪里。开通农村客运班线66条,投入农村客运车辆76台,709座,建成候车亭62个,村村通客车率100%,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截至2021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2456.057公里,路网密度172.35488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县乡道改造182.738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031.768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888.29 公里,安保工程917.29公里,渡改桥 2961.8米/52座,危桥改造2356.1米/座。

图文:晓萱 宋晶华

编辑:吕贞

审核:运来